【江蘇教育報】南郵學子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最高獎
【南京日報】走進地鐵站宣講十九大精神
【新華網】南郵學子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最高獎
南京郵電大學學生王博作為唯一的獲獎學生代表發言日前,由教育部和工信部聯合主辦的2017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頒獎儀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大賽組委會主任、兩院院士王越為獲得本次競賽本科組最高獎的南京郵電大學代表隊頒獎。據悉,獲獎團隊主要成員、南京郵電大學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大四學生王博作為唯一的獲獎學生代表在頒獎儀式上發言。“我大一上學期加入校科協和創新實踐基地,成為了一名電子DIY愛好者。大二時,我結識了兩位給力的隊友,一同加入老師的自動控制科研小組,參與了有關飛行器、智能車、機器人等相關的科研項目。大三上學期,我們參與了多個科研項目,獲得2017年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應用大賽國家一等獎及ARM創新大獎。”據介紹,南郵組建了三十余老師的電子設計與創新訓練指導團隊,緊跟信息技術最新發展,關注電子設計競賽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當我們看到了今年的賽題時,心中萬分高興,對于四軸飛行器,我們有準備,有項目經歷。”王博說,此次在肖建、蔡志匡老師指導下獲得最高獎,得益于學校較為成熟的培訓體系和選拔機制。王博、錢家琛、邱城偉三位小伙子共同將獎杯高高舉起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始于1994年,每兩年舉
【南京新聞綜合頻道】新型研發機構加速成果轉化
【新華日報】學思踐悟, 推動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中新網】南京大學生制作“夢想膠囊”播種“青春”
大學生展示埋藏“夢想膠囊”的盆景。泱波攝師生們拼成“青春”字樣。泱波攝大學生將他們的夢想寫在紙條上裝入“夢想膠囊”。泱波攝大學生們在“青春踐行”的標語上簽名。泱波攝12月18日,主題為“青春踐行、播種夢想”的活動在南京郵電大學三牌樓校區操場上舉行,來自管理學院的300名師生將他們的夢想寫在紙條上放在“夢想膠囊”中,并埋在不同類型的盆栽中象征繼往開來、播種夢想。同時,學生們拼成“青春”字樣,以此踐行青春夢想,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江蘇教育頻道】青春踐行十九大 播種夢想進行時
【交匯點】青春踐行十九大 播種夢想進行時
12月18日,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300名師生在三牌樓操場開展“青春踐行十九大播種夢想進行時”主題活動。210人擺字“青春十九大”,以此踐行十九大的青春夢想。記者萬程鵬
【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晚霞欄目】健步走:走出健康好生活
【中國青年報】南京大屠殺應該寫進全人類的記憶
22歲的南京大學韓國留學生學生會主席姜哈娜已在南京留學5年了。剛到南京那年,她還是一名中學生,有一天做課間操時聽到警鐘長鳴,同學們走出教室聚在一起默哀,她不明白這是在干什么。自此之后她知道,那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紀念日,后來中國為此設立了國家公祭日。第二年清明節,姜哈娜第一次去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此后每年都去,并經常向身邊的韓國同胞介紹這段歷史。“有人問我南京怎么樣,我就會告訴他們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她說。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后,德國留學生馬樂說,南京大屠殺不再只是書上那冰冷的“30萬”數字,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人,是“被日軍刺刀殺害的人們流出的鮮血,是在日本兵圍攻下無路可逃的中國婦女臉上無助恐懼的表情”。今年國家公祭日這天,在原金陵大學南京大屠殺叢葬地,南京大學師生在紀念碑前舉行悼念活動。80年前,金陵大學校園被設為專門安置戰爭難民的國際安全區,但在大屠殺中也不能幸免。意大利留學生彼特打算把公祭儀式上領的一套書仔細閱讀,包括《南京大屠殺全史》和《南京大屠殺口述史》。“在南京讀書,我是南京的一分子,有必要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前不久,一位英國
【龍虎網】南京郵電大學李味青藝術館正式開館
龍虎網訊(通訊員尤萱記者陶禹歌)昨天(12月12日)下午,南京郵電大學藝術館暨李味青藝術館正式開館。此次共展出由南京郵電大學檔案館收藏的原該校教工、著名大寫意畫家李味青先生的部分精品畫作38件,系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李味青先生的畫作清奇、脫俗、簡練、飄逸,一如他清靜的生活和清淡的人生。其大寫意精品線條直逼旭、素狂草。特別是他畫中激昂向上的精神,在古往今來的花鳥畫大師中亦不多見。如《菊石圖》中的金絲菊,筆線嘎嘎獨造,全然自家語言,自家風骨。他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所作《萬古長青》圖,以數筆焦墨勾出主干及短短虬枝,再加上數叢松針,其構圖簡到極致可謂惜墨如金,然而虬勁之姿,偉岸之狀卻躍然紙上,顯示了他具有的卓爾不群和博大精深的藝術功力。舉凡花鳥蟲魚、梅蘭竹菊,在他筆下,均栩栩如生,神形兼備,其中充滿著-股天真爛漫的真趣和童心,而愈加蒼勁老練,回腸蕩氣。李味青先生曾于1944年和黃君壁一起在重慶舉辦畫展,郭沫若、于右任等社會名流均前往觀展,轟動當時畫壇。1958年,《李味青花卉冊頁》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美術界好評如潮。另出版有《中國當代美術名家--李味青》、《榮寶齋
【江蘇教育報】ITU萬花筒學術會議首落中國 南郵獲舉辦權
【人民郵電報】2017年ITU萬花筒學術會議在南京舉行
【中青在線】南京郵電大學組織留學生關注國家公祭日
中青在線訊(高新遠 張菁芮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在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為更好地凝聚青年的愛國熱情,南京郵電大學邀請《雪中血:南京1937》作者、英國作家大衛·戴維斯從一個西方人的角度發出對于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歷史的聲音。亞、非、歐20多個國家的300余名中外師生參加活動。 活動中,大衛·戴維斯先生向大家講述他的作品《雪中血:南京1937》這本書與其中的創作歷程,表達了作為一位外國人對南京大屠殺的看法。他認為,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不能忘記,因為如果我們忘了,歷史可能重演,這也是他創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 今年22歲的來自孟加拉國的HASAN SALMAN,2015年來到中國后才知道南京大屠殺,“這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 HASAN SALMAN說。1937年12月,日本侵略中國,很多中國人死于戰爭。他讀過一些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資料,并對這場殘酷的侵略行為帶來的后果感到非常遺憾。 他說,當時中國政府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經濟秩序遭到破壞,很多無辜平民百姓死于戰爭。“我認為這段歷史值得銘記,誤判歷史的人應該正視歷史。” 在HASAN SALMAN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