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2016全國兩會特別訪談專訪楊震校長:互聯網社會良好運轉需要法律規范
2016年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做客新華網兩會訪談直播間。圖為訪談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攝2016年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做客新華網兩會訪談直播間。圖為楊震在訪談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攝 嘉賓簡介:楊震 全國人大代表,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南京郵電大學校長。 訪談實錄: [主持人]
【光明網】:楊震代表:盡快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接受光明網和中國人大雜志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應盡快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的工作,保護個人隱私。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保護互聯網上的個人隱私成了當務之急。楊震表示,相關部門都已經意識到這種狀況,也出臺了很多規定,但這些規定政出多門,沒能形成系統的法律法規。因此個人信息保護需要盡早立法。 楊震指出,個人隱私不僅需要國家立法保護,更有賴于個人加強自我保護
【光明日報】集中力量辦大事
【金陵晚報】南郵:我和新合有個“約會”
金陵晚報訊(記者 沈歡歡通訊員 劉曉晨)在每個周六的上午,總是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紅馬甲”穿梭在甘家巷老街上,村民朋友們談起“紅馬甲”,無不豎起大拇指點贊。這是新合村團總支與南京郵電大學青志聯聯合開辦的“助力未來”二對一家教補習活動。據悉,家教期間,志愿者與孩子們相處融洽,化身為孩子們的大哥
【新華日報】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
【中國江蘇網】中美專家聚寧共促高等教育“相向運動”
中國江蘇網3月4日訊(通訊員 張前 記者 羅鵬)從世界范圍來看,高等教育正處于深刻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在顛覆高等教育原有辦學模式,并可能挑戰大學的生存,高等教育改革已是世界性的命題。3月3日上午,為期兩天的中美高等教育改革國際論壇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來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敦分校、江蘇省教育廳、南京林業大學、鹽城工學院、淮海工學院、常州機電
【江蘇教育頻道】中美高等教育改革國際論壇在寧舉行
【新浪江蘇】聚焦中美教育論壇: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之路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聚焦高等教育。當今世界各國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和發展。3月3日上午,2016中美高等教育改革國際論壇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來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敦分校、省教育廳、南京林業大學、鹽城工學院、淮海工學院、常州機電學院等領導專家參加了本次論壇。據了解,此次高等教育旨在探討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本次論壇邀請到了中美教育的專
【中國社會科學網】實現閱讀推廣的個性化服務
實現閱讀推廣的個性化服務 ——訪南
【新華日報】頭版:百歲老紅軍 除夕傳家訓
“往右挪一點,再往下面拉一點,好了!貼吧。”2月6日,除夕前一天,當記者抵達老紅軍、八路軍老戰士、南京郵電大學首任院長秦華禮的住處時,他正在指揮小女兒秦志紅貼春聯。身著紅色唐裝的秦老,滿面紅光,喜氣洋洋。 雖已104歲高齡,秦老卻眼不花耳不聾,說起話來思路清晰:“1
【新華網】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物聯網引領社會發展新方向
物聯網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作為互聯網+的發展動力,帶動了金融等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不過,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大數據的處理也引發了眾多安全隱患。如何破解這樣的困局?中國通信學會物聯網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日前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對此進行了探討。
【江蘇教育報】二版頭條:讓“知識環”成為“創新鏈”
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讓“知識環”成為“創新鏈”1月18日,記者在南京郵電大學校園里看到不少學生正拖著行李箱往車站趕。已到了放寒假的時間,但該校物聯網科技園內仍有不少學生在埋頭研究項目。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由南郵牽頭成立的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坐落于該園。“我的同學基本都回家了,但因為中心這邊的項目還沒完成,所以我打算2月初再回去。”該校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二學生陳佳敏對記者說。那么,陳佳敏口中的中心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又有哪些吸引學生留下的魅力呢?獨樹一幟的協同創新高地 說到南京郵電大學,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通信達人”“計算機牛人”“創新高手”這樣的字眼,江蘇省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就是培養此類人才的高地。據悉,該中心現有成員單位31家(包括11所高校、6家骨干企業、5所科研院所、4家政府機構、3大電信網絡運營商、2個物聯網區域組織),其依托南郵物聯網優勢學科,匯聚優勢資源,探索打破人力資源管理和資源配置“壁壘”的機制體制改革,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 據介紹,南郵于2009年成立全國第一個物聯網學院,重點培養物
【新華網?新華訪談】物聯網時代的新局與困局
【江蘇科技報】專家為江蘇“大腦計劃”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