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3年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此次共授獎7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28項、三等獎31項。
南郵共有10項科技成果榮獲2023年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我校作為牽頭完成單位的趙海濤教授團隊、鄒玉龍教授團隊均獲得一等獎,再獲該類科技獎項歷史新突破。
趙海濤教授團隊獲一等獎(右1)
鄒玉龍教授團隊獲一等獎(右2)
我校持續探索深化科研團隊管理政策改革新路徑,賦予領軍人才自主組織團隊、構建科研創新聯合體,通過校內人才、學科、科研協同,以及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協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完善標志性成果的培育孵化。圍繞學校優勢學科研究領域,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顯示度高、競爭力強的科技成果。加強獎項申報全過程服務跟蹤管理,積極組織校外資深行業專家,加強對高級別科研成果獎申報質量把控,經同行評議、校內遴選,以質量為先,擇優推薦,切實推動我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發展和不斷突破。
2023年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南京郵電大學獲獎名單
獲獎等級 | 獲獎成果 | 獲獎者 | 獲獎單位 |
一等獎 | 智能邊緣網絡技術及規模化應用 | 趙海濤,童恩,張暉,向錚錚,王曄,王琴,孫金龍,龔淑蕾,李璟 | 南京郵電大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江蘇移動信息系統集成有限公司 |
一等獎 | 動態頻譜的協同感知與共享及傳輸安全機理 | 鄒玉龍,鄭寶玉,朱佳,郭海燕 | 南京郵電大學
|
二等獎 | 基于海量接入跨域計算技術的5G連接管理研究與應用 | 李研,何非,許冬勇,閔愛佳,白濤,陳鑫,劉玉宏,陳凡,荀位,徐邦寧 | 聯通物聯網有限責任公司,南京郵電大學
|
二等獎 | 面向抗毀頑存的海量數據傳輸理論與方法 | 吳丹,周亮,魏昕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南京郵電大學
|
三等獎 | 低成本可調諧窄線寬DFB激光器陣列芯片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 盧林林,張云山,魏賢虎,殷鵬,周旭 | 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郵電大學 |
三等獎 | 基于可持續演化軟件理論實現面向數智化轉型的泛在中臺及產業應用 | 李大鵬,馬曉明,田苗,白佳,張月蕊 | 南京郵電大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南京大學 |
三等獎 | LEO星座衛星通信系統組網與干擾分析 | 劉子威,洪濤,丁曉進,張晨,趙來定 | 南京郵電大學
|
三等獎 | 可見光通信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 | 王金元,王俊波,林敏,朱秉誠,戴建新 | 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 |
三等獎 | 5G網絡智能運維系統及產業應用 | 陸音,肖榮軍,肖建,鄒志強,李君挺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南京郵電大學 |
三等獎 | 基于城域物聯專網的城市精細化治理關鍵技術與應用 | 王毅,羅鈞韶,胡海峰,舒洪峰,洪偉杰 | 深圳市智慧城市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南京郵電大學 |
一等獎獲獎成果簡介
《智能邊緣網絡技術及規模化應用》
針對傳統通信網絡靜態僵化且能力受限,無法確定性地保障泛在多樣的產業服務需求的重大難題,該項目構建了智能邊緣服務網絡技術體系,突破了智能邊緣處理、按需接入保障和資源協同適配的技術瓶頸,研制了國內首套可商用的智能邊緣網絡系統,部分指標國際領先,填補了國內空白。自主研發5G工業模組和分布式操作系統,突破了產業鏈瓶頸。該項目授權發明專利101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16項;提交3GPP等國際標準組織標準及提案47項,主導了5G專網國際標準制定。項目主打設備累計發貨超過120萬套、分布式操作系統發貨超過200萬套,在海內外100多家運營商得到規模化部署,累計收入超44億元。相關產品已應用于工業制造、城市治理、智能交通等行業領域,形成了佛山工業制造集群、深圳南山智慧城市治理標桿、江蘇5G車路協同車聯網先導區、荊州美的世界級全5G連接全新智慧工廠等,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項目產品獲得2020年5G-World峰會“最佳邊緣計算”獎、2020 BBWF“奧斯卡”級最佳固定寬帶接入獎等國際國內大獎10項,為建設網絡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動態頻譜的協同感知與共享及傳輸安全機理》
不斷演進發展的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對電磁頻譜的需求持續增加,然而不可再生的頻譜資源供給非常有限。動態頻譜共享通過允許多制式異構無線網絡共享頻譜資源,可望提高頻譜利用效率,但是這將造成潛在的頻譜碰撞干擾和傳輸安全問題。針對此,項目組研究動態頻譜的協同感知與共享及傳輸安全機理,著重探明基于協同頻譜感知的選擇式機會中繼機理,發現頻譜共享干擾受限的物理層性能飽和效應,揭示頻譜共享傳輸安全與容量的折中定量關系,破解動態頻譜共享通信的高效性與安全性聯合優化難題。該項目的8篇代表性論文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等權威期刊,獲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他引1445次,其中單篇最高WOS核心合集他引682次,得到多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等學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的他引肯定和公開評價,產生廣泛正面的國內外學術影響,有力推動頻譜共享通信研究的科學前沿發展。此外,該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5G動態頻譜共享系統中進行推廣應用,為5G網絡的平滑演進提供有力支撐。
(撰稿:張毅華 初審:宋福明 編輯:王存宏 審核:張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