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創新活力最強省份之一
區域創新能力喜摘“六連冠”
“‘智慧江蘇’以‘互聯網+’解決方案為核心,涵蓋智慧交通、教育、健康醫護等多個領域,全方位服務老百姓。”11月9日,記者走進江蘇產業創新發展館,聽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現場解說,被亮點紛呈的新技術新產品深深吸引。
進入“十二五”,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將創新驅動上升為核心戰略,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實現“六連冠”,已成為我國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
“放水養龍”促創新創業
成立短短一年,產值就突破一個億。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是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中科煜宸是省產業研究院孵化成功的代表性企業,像這樣的科技型企業已有181家。2013年12月,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掛牌,承載起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使命。一年后的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省產研院調研,強調要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一所兩制、合同科研、項目經理、股權激勵,通過改革,力求科研‘頂天’、服務‘立地’,打造一批集聚全球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專業研究所,實現從科學到技術轉化的‘專業苗圃’,使省產研院成為重大產業技術的產出地,引領江蘇的產業發展。”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慶說。
“從我省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必須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重大任務,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構建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歷史性轉變。”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
“十二五”期間,我省對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不只滿足于“放水養魚”,更要追求“放水養龍”,讓更多的良才勁旅選擇江蘇落戶,成就事業輝煌。
為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我省按“一個環境、兩個支撐、三個體系、四個落腳點”的總體思路,以政策、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優化創新環境;以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為支撐,夯實創新發展的基礎;以產學研結合體系、科技金融體系、科技服務體系為重點,構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以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落腳點,堅持主體是企業、方向在產業、重心下基層、服務于民生。
“行得春風有夏雨”。今年1-6月,我省新登記企業近17萬戶,同比增長32%,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5萬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
“通過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牽線搭橋,我們找到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共同開展機器人研發。”昆山華恒焊接設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緒炯說,東南大學主攻機器人自動化軟件設計,華中科大擔負結構設計和技術工藝開發,華恒負責產品穩定性、適應性和產業化開發,分工協作,集成攻關,聯合研發出第一臺工業焊接機器人“昆山1號”,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0倍,一舉躋身中國工業機器人三大主機廠。
在江蘇,不少企業都像昆山華恒這樣得益于“產學研聯姻”。產學研緊密結合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有效途徑。“進一步釋放科技發展活力,必須更加完善‘結合部’的合作機制,實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優勢疊加、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王秦說。
“十二五”期間,江蘇產學研“校企聯盟”超過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50億元,均翻了一番。全省產學研向縱深拓展,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80個,實現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覆蓋;制定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20條舉措,健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校企聯盟等產學研合作組織,江蘇企業與國內9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研究生工作站、企業博士后工作站、企業院士工作站等“三站”3000多個,為企業創新創業源源不斷輸入動力。
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盡快從紙上“立起來”,我省采取聯合招標、海外招標等多種方式,集成實施1269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培育7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有150多家項目承擔企業成功上市,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步伐顯著加快。
企業成創新型省份建設主角
“打造中國自己的特斯拉”,是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占江的愿望。2012年,李占江自主創業,專攻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公司研發的純電動客車動力總成,在同樣的電池環境下將續航能力提升20%,這項技術已在南京青奧會定制新能源汽車上得到應用。去年公司銷售5100萬元,今年銷售預計突破5個億,明年爭取在創業板上市。
像越博動力這樣跨越式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在我省不勝枚舉。建設創新型省份,企業必須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我省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和“萬企升級”行動,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省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8206家,預計年底將達1萬家,是2010年的3倍;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超過88%;企業科技創新減免稅超過260億元,企業技術改造投入超過9800億元。
以高端化為主攻方向,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領域,加快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省政府率先與科技部、教育部建立“兩部一省”協同創新機制,整合設立前瞻性研究專項資金,組織云計算、3D打印、石墨烯、未來網絡等前瞻先導專項,納米、生命科學、太陽能光伏、物聯網等領域技術創新達國際先進水平。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將超6萬億元,較2010年翻一番,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0%。
創新發展,區域齊頭并進,區域創新布局優化。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我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的自主創新示范區,蘇南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科教資源、雄厚的產業基礎、較高的開放水平等優勢,融匯助推轉型升級;實施蘇北科技與人才支撐工程,建立沿海科技走廊;注重提升創新型園區發展水平,支持江陰、武進、南通、鎮江、連云港、鹽城高新區等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4家,居全國第一。全省基層創新活躍,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達54個,成為驅動創新發展分布最廣泛的“活力因子”。
記者 吳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