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為了探索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模式與路徑,南京郵電大學于11月7日在南京舉行了“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大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個人信息則是大數據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房地產業、郵政業、信用卡業、電話電信業、俱樂部行業,均存在著一定的個人信息收集與買賣行為,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是大勢所趨。
據介紹,在2014年、2015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都提出“國家盡快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工作”的建議,從而使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個人信息的收集、傳播、處理等各個環節能有法可依、依法進行。2015年7月6日,中國人大網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范網絡信息傳播活動。
會議邀請了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孟鴻志、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明、重慶大學教授齊愛民等高校專家以及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張曉陽等實務專家進行主題發言。
齊愛民指出,個人信息權是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基礎概念,個人信息立法的保護范圍不僅包括電腦處理的個人信息,而且還包括非電腦處理的個人信息。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春暉則表示,滿足保護個人信息的需求是國家治理信息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個人信息保護一定是基于人格權的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屬性應當是公司法,要有專門的技術保護個人信息。
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立法建議,張曉陽指出,首先應明確基本概念;其次應在源頭上加強信息保護,即實名制的信息嚴格保密義務;再次針對個人信息濫用,應加強研究大數據環境下的個人隱私侵權的構成要件研究。
會議由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和南京郵電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來自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和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國務院法制辦等事務部門近20位專家出席會議。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學術研討會 本網記者吳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