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解讀謝正義“揚州建城2500周年獻詞”
回望歷史,2500年的發展史中,永不停止的創新、海納百川的胸懷,成就了古城揚州的璀璨輝煌。古如此,今亦是。
2013年4月,國家科技部批復揚州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古城迎來發展的又一重大機遇。放眼未來,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推進大會,提出到2015年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
創新無止境,創新是這座古城最重要的城市基因。在揚州建城2500周年獻詞中,市委書記謝正義再一次對這座城市的創新精神給出了精辟的概括——創新,成就了揚州歷史上的繁華,更是現代城市發展進步的制勝法寶和不竭動力。
把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戰略工程——將揚州打造成為“大學生城”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黨委書記 戴兆駿
獻詞原文
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來到揚州創新創造、就業置業,揚州成為一個“大學生城”時,揚州就會真正充滿希望、重鑄輝煌。
“揚州夢,最重要的是大學夢。”把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戰略工程,培養各類人才,吸引高素質人才留揚、回揚、來揚創新創業,說明揚州市委、市政府有強大的魄力與獨到長遠的眼光。
把發展高等教育作為戰略工程,在南郵通達學院遷址辦學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我國信息化領域知名學府,南京郵電大學有著“華夏IT英才搖籃”的美譽,二級學院南郵通達學院按照上級要求遷址異地辦學,成為各地爭搶的“香餑餑”。但綜合各種因素后,南郵最終選擇了牽手揚州。我們被揚州市委、市政府的誠心所打動,更被揚州軟件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長遠目光所吸引。
其實不僅僅是通達學院遷址揚州,揚子津科教園擴容,省教育廳和揚州市政府共同籌建江蘇旅游職業學院,共同支持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市職業大學發展,一樁樁教育大事彰顯了揚州打造教育名城,促進高等教育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的決心與所作的努力。
從2012年搬到揚州,短短三年,南郵通達學院招生情況一年上一個臺階。三年來,通達學院招生投檔分年年攀高,在省內44所獨立院校中的排名更是飛速提高。學院的發展與揚州產業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通達學院的到來,打通了揚州信息服務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有力推動了地方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學院自身發展開辟了更好的沃土。
南京郵電大學實行“一院對接一市”,其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對接揚州,未來將進駐江蘇省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并建立研究院,充實和加強揚州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究基礎與力量。同時南郵通達學院將在廣陵區與開發區的相關科技園區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更多學生與企業緊密結合。
可以說,經過三年精心培育,通達學院的準畢業生將成為助力揚州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后備軍。正如謝書記所說,興城先興人,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是這座千年古城煥發青春活力、永葆發展生機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動力。
因為創新,揚州一次次走向繁盛——創新,揚州城市的發展基因
知名文化學者 韋明鋒
獻詞原文
創新強,則經濟強。創新,成就了揚州歷史上的繁華,更是現代城市發展進步的制勝法寶和不竭動力。
自公元前486年古邗溝挖下第一鍬、古邗城壘起第一磚,揚州已走過2500個年頭。縱觀揚州歷史,創新精神俯拾皆是,正因為創新,揚州一次次走向繁盛。
漢代,廣陵被長期作為封建藩王的封地。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封侄子劉濞為吳王,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促進經濟發展,出現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
揚州人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經濟上。南朝梁蕭統編輯的《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隋末唐初,揚州的曹憲、李善兩位學者在研究《文選》時,開辟了“文選學”這個新學科,在當時及后世都有巨大的影響。
及至唐代,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揚州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揚州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接納外國商客,為揚州的繁盛創造了更多機會。揚州的大唐盛世吸引來的還有詩壇“巨匠”們,李白、杜牧等均為揚州留下千古名句。
明代中葉,山陜邊境時有外族來犯,朝廷不得已在此駐扎大量軍隊。為了籌備糧草,朝廷頒布一條政策,凡能為軍隊提供糧草者,均可獲得兩淮鹽運的經營專利。在這個利好政策的激勵下,揚州迎來了第一批鹽商,后來徽商也紛紛來揚,山陜徽三地商人為揚州城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除了財富,鹽商為揚州留下的更多是非物質文化珍寶,揚州再次迎來經濟、文化的巔峰。
揚州重視引進人才,更重視培養人才。宋代以來,揚州就興辦書院,到了清代,安定、梅花、廣陵三大書院聲名在外,吸引無數人才前來趕考。
揚州歷史繁盛起伏,創新精神始終貫穿。縱觀揚州歷史上的創新,無外乎三個特點。首先,揚州的創新在于對歷史的充分繼承上,例如“文選學”的創立。其次,揚州人的創新關注現實,注重對當代的現象加以研究后再進行創新。最重要的是揚州的創新重視引進人才。揚州文化幾大盛事、“揚州八怪”、徽班進京等都與外來人才息息相關,充分借助外來人才之力,為我所用,最終引領揚州走向繁盛。
揚州注重吸引人才,加快創新轉型——創新,城市發展進步制勝法寶
市經信委主任 尤在晶
獻詞原文
我們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以最開放的胸襟、最開明的政策、最堅定的行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之以恒打造宜創城市。
“創新,成就了揚州歷史上的繁華,更是現代城市發展進步的制勝法寶和不竭動力。”謝書記的這句話,指出了揚州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創新是發展的最強勁動力,過去如此,現在更如此。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50億元,增長10.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1.9億元,增長13%。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的情況下,揚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為全年實現“十二五”圓滿收官打下了扎實基礎。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就是因為我們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產業轉型升級。
這幾年,我們提出“興城先興人”,提出“新人才、新產業、新城市”的發展戰略,為各類人才聚集、發展打造了一片沃土,同時也讓揚州找到了煥發青春活力、永葆發展生機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動力。
創新,首要的是人才,人才是發展最寶貴的資源。重視人才、重視教育,是揚州這幾年一直堅持和努力的。2013年,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提出堅持“興城先興人”的理念,確立“新人才、新產業、新城市”發展戰略,為揚州城市發展打造強有力的人才引擎。我們先后出臺實施了“科教合作新長征計劃”、“英才培育計劃”、“科技產業合作遠征計劃”,建設科技產業綜合體,創建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和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實施“1+6”創新人才招引政策,這些政策推動著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迅速向揚州聚集,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實施創新驅動,核心在人才,關鍵在機制。一座城市的創新創業環境,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強力撬動。呼應國家和省政策,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科技產業綜合體建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實施辦法》、《市政府采購優先購置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和軟件產品的操作規程》等一系列創新創業政策意見。圍繞汽車、機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基本產業、五大千億級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推進科技產業綜合體建設。到今年年底,全市將建成科技產業綜合體300萬平方米以上,其中政府主導投資的達50%以上,產業用房面積達5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占50%以上。
通過實施“新人才、新產業、新城市”發展戰略,揚州的產業發展擁有了更足的底氣、更大的“原動力”。“十三五”期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們還將全力打造揚子津科教園、江蘇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和揚州農業科技園三大創新基地,通過宜創、宜業、宜居的環境建設,進一步培育創新人才、轉化創新成果、孵化創新產業,為揚州城市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支撐。
本報記者 楚楚 孔茜 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