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正值南京郵電大學73周年校慶周,為了給學校慶祝“生日”,同學們下了不少功夫。南郵攝影協會的幾位同學,甚至花費了近半年時間,拍攝制作了一部名為《郵跡》的紀錄片。
恰巧正值畢業季,大伙也希望借此,為即將離開學校的學長學姐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
“非專業選手”跨界拍片,盡顯南郵風光
絢麗的色彩、流動的光影、流暢的鏡頭……這部名為《郵跡》的紀錄片,頗具大片即視感。
這部飽受好評的作品,是由南郵攝影協會的幾位同學聯合拍攝完成。昨天下午,現代快報記者聯系上了紀錄片的主創之一,就讀于南郵日文專業的大三學生曾威。
曾威介紹,為了完整展現南郵風貌,除了仙林校區,團隊成員還特意跑去了南郵三牌樓本部進行拍攝,大多數同學們熟知的地點,都出現在了這部5分多鐘的視頻里。值得一提的是,《郵跡》里采用了大量的延時攝影,因此,整部片子用到了一萬三千多張照片,“從前期構思到最后剪輯完成,花了大伙近半年時間。”
曾威說,南郵沒有攝影專業,協會成員完全是出于攝影愛好聚到了一起,雖說不是專業選手,但大家絲毫不含糊,為了完美展示校園,他們還采用了航拍的方式,《郵跡》也成為南郵首部航拍紀錄片。
校慶“撞上”畢業晚會,借紀錄片表達不舍
早在去年,南郵攝影協會的小伙伴們就拍攝過一部名為《洵美南郵》的紀錄片,這次的《郵跡》則是該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推出后,收到了同學們的大量好評,這給了我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不久后,曾威將拍攝第二部的想法告訴了曾在攝影協會任職的學長閆曉敏,“他畢業已經兩年,現在在上海工作,聽說我們不大熟悉航拍,當即就答應幫忙。”
然而,拍攝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曾威回憶,剛開始,因為沒有判斷好高度,航拍器一下撞上了天花板,筆直地往下墜,所幸器材沒有造成損壞。而之后的“丟失”則讓大家慌了神,“第一次是因為飛了太遠,但自動返航功能幫了很大的忙,第二次是真把我們急壞了。”他回憶,因為電量耗盡,幾人眼睜睜看著航拍器失去控制,更糟的是,建筑物遮住了大伙的視線,誰都沒有看清具體的掉落位置。“這要是丟了,之前的活就白干了。大家只好分頭去找,兩個小時后,才在體育館樓頂發現了它。”
曾威表示,4月20日是南郵73周年校慶,前天晚上又正好有研究生畢業晚會,大家便借著這個機會舉辦了《郵跡》的首映會,“相信每一個南郵學子都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現在正是畢業季,我們想把這部片子作為禮物送給即將離校的學長學姐。”
“片頭我們選用了開學報到那天的夜景,片尾則放上了一張畢業照,片中還穿插著不少與畢業相關的元素。”曾威表示,紀錄片中時刻變換的鏡頭高度,代表著畢業生“盤旋不舍”的心情,“明年我畢業的時候,還會拍攝一部這樣的作品,用來紀念四年美好的大學時光。”
作者:孫倩雯 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