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薦的候選人、南京郵電大學教授趙厚麟10月23日高票當選國際電信聯盟新一任秘書長,成為該組織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掌門人。
由此,國際電信聯盟也高調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遠在日內瓦的它是一個怎樣的國際組織,平時在做些什么事?長期活躍于該組織的南京郵電大學的專家們告訴您,“高大上”的它其實很親民。
信息社會的“大管家”
國際電信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同是聯合國下屬的一個專門機構。它還是聯合國機構中歷史最長的一個國際組織,總部設于瑞士日內瓦。其成員包括193個成員國和700多個部門成員及部門準成員。它主管全球信息通信技術事務。
國際電信聯盟的主要工作可分為電信標準化、無線電通信規范和電信發展3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常設職能部門是“局”,其中包括電信標準局(TSB)、無線通信局(RB)和電信發展局(BDT)。
“標準制定是國際電聯最早開始從事的工作。國際電聯因制定電信業界標準而享有盛名。國際上跟標準化相關的組織有三個。一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要涉及除電工標準以外的各個技術領域的標準化活動,并不偏向通信領域。另一個是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偏向于互聯網及計算機領域。還有一個就是國際電信聯盟(ITU)。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受尊重和最有影響的全球電信機構。”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教授介紹說。
“當今,我們生活在信息社會中,比如收發信息、上網已經是絕大部分人每天必做的事了。”從2008年起,南郵副校長朱洪波教授擔任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通信局第三研究組副主席,他說:“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支撐了信息社會的發展。而國際電信聯盟正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大管家’,在全球框架下推進信息社會發展。”
這位“大管家”還很民主,關于標準方面的決定會征求所有成員國的意見,希望大家都同意。因為國際電信聯盟工作的目標就是讓所有人均能夠以可承受的價格方便地獲取信息和通信服務,從而為全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在國際電信聯盟的官網上,寫著份內的事:開發電信技術的全球標準、分配無線電資源、為電信界舉辦世界性的活動、設定現時和日后通信網絡的模式、協助新興市場發展信息通信技術。國際電聯為業界提供政策建議,以確定電信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對政府和業界的影響。它為新開放市場的規管機構提供培訓,以及在鄉郊、偏遠或設施不足的地區建立多用途社區電信中心等。
游戲規則的落槌者
“標準(國際電信聯盟稱“建議書”)就好比各方都認可的游戲規則。” 楊震教授解釋說,“作為各項經濟活動的命脈,標準可以說是當代信息和通信網絡的根基。一個國家的技術能成為國際標準,說明這個國家的技術在世界上是領先的,所以各國很重視標準,都想本國的技術成為國際標準。在移動通信領域,中國自主開發的TD-SCDMA和TD-LTE已經分別成為世界上3G和4G主要的技術標準之一,可見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從過去的2G跟著走,發展到3G一起走,4G領著走。5G毫無疑問也會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工業界有句行話,底端的人搞產品,中端的搞設計,高端搞標準。對制造商而言,有了標準,就占領了產業的主導權。符合國際電信聯盟標準的系統在全球都通行。電信巨頭、跨國公司為了確保其采購的設備能被順利接入,決不會選擇“另類”。標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企業的生命線,誰擁有世界標準越多,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曹偉教授回憶說,2012年間他到日內瓦去參觀世界電信展覽會,看到華為、中興等公司演示的4G技術,在會場上很是搶眼。
遵循“游戲規則”,為進入新市場的公司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避免針對首選技術的昂貴市場爭斗。對消費者來說,可以買到價格便宜的產品。20年前“大哥大”手機要萬元以上,現在花十分之一的錢,就可以買到一個尚可的手機了。
“游戲規則”由不同的研究組(SG)針對電信標準化這一特定領域的技術研究,以課題的形式進行,成員提交文稿,進行多次討論,形成最終的提案后,進入標準批準程序。值得一提的是,被確定的標準是“國際性的”, 是為全人類服務的,因而其中不會出現推薦的國家或為之做出貢獻的個人的名字。比如,我國推薦的TD—CDMA是國際電信聯盟推薦的3G標準之一,而不是“中國標準”。
“游戲規則”涉及到重大創新、知識產權、市場、開發的綜合能力,影響非常大。除了涉及到監管問題的標準,大部分標準,現在可以在最短五周內獲得批準。往后的3-5年需要對它進行不斷的維護和完善。“它就像陳年老醋,越久越醇香。”曹偉教授比喻道。
天涯若比鄰的實現者
拿起電話,打個越洋長途。打開手機,發個短信。雖然親朋好友遠隔萬里,但彼此間的聯絡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這時你也許不會想到,是國際電信聯盟的“貼心服務”化解了你心頭的相思之苦。
糜正琨教授告訴說,固定電話的底座上都貼著進網許可的編號,它就是按照國際電信聯盟制定的標準編制,才被允許接入公共電信網絡。國內的骨干網(光纖網)、移動通信網也都遵循國際電信聯盟的標準。
接下來就要撥號碼了。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就如同如我們寄信時信封上寫的地址。這個地址只有是被公認的,信才能順利送達。整個電話號碼系統是由國際電聯制定國家碼,然后由各國發展各自的用戶號碼。
“信封、地址、郵政編碼、郵票都要符合標準,一封信才能順利投遞。”糜正琨教授用寄信打比方,“你在電話里說的話,手機上發送的圖片、視頻,都要通過國際電聯規定的‘信源編碼’來傳輸,才能‘說得出,聽得進’。雖然是兩個人之間的通話,可這其中有數以百計的通信設備在為之服務,它們要講同一種‘語言’,這就要靠‘信令標準’了。如果沒有一個國際組織來協調,國際長途經過的國家很多標準不一樣,那么經過一個國家得停一次,根本無法實現全球通信。”
電話、廣播、衛星通信等發出的訊號經過轉換,通過無線電波傳播出去。“它們都被分配了各自不同的頻段,好比在不同的路上行走,才不會堵車、撞車,所以我們才會聽得清晰,看得清楚。”曹偉教授比喻說。
國際電聯《組織法》規定,國際電聯有責任對頻譜和頻率指配,以及衛星軌道位置和其它參數進行分配和登記,“以避免不同國家間的無線電電臺出現有害干擾”。現在各國發射的各種用途的衛星越來越多,它們可以在哪個高度,按照怎樣的軌道運行,各國都認可國際電聯的安排。
“如果沒有這么一個國際組織為大家服務,我們就體會不到現在信息社會中很多‘理所當然’的事了。”沈蘇彬教授經常去國際電信聯盟參加會議,從上午八點半一直討論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各國專家對全人類的負責態度加深了他對國際電信聯盟的敬意。
作者: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