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青春,做未來的領跑者
——我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掠影
“80后”發明首臺國產民用船舶通信導航設備,用眼睛虹膜當密碼安全可靠,從“賣雞蛋”做到大企業……隨著氣溫日升,我省又掀起了一股青年創新創業的熱潮。6月3日,在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上,許多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令人眼前一亮,這些年輕人用智慧詮釋青春,領跑未來。
領先:敢于爭當NO.1
“我國40年來還沒有一臺國產的民用船舶通信導航設備,而我們團隊研發的氣象傳真機就是首臺民用國產機!”記者面前,南京海善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馮宏星正自豪地介紹著自己團隊研發的產品——短波氣象傳真機。一年前,他還是東南大學通信專業碩博連讀的一名學生。學生時代的創新項目讓他義無反顧放棄讀博,開始埋頭創辦自己的公司。
氣象傳真機是遠洋船只接收氣象信息的唯一工具,但一直以來,國內商船上用的通信導航設備絕大多數都從日本等國進口。奔著填補國內海事通信缺口的念頭,馮宏星與同伴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旅。“我們用了1年研發出初步的功能產品,又花了兩年進行海上測試,其中進行了數十次的修改完善。”馮宏星告訴記者,該產品不僅具備了與日本設備相同的抗干擾性能,生產成本還大大降低,批量生產后售價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1/3。目前,馮宏星的團隊已獲得400多萬元的訂單。
和馮宏星一樣,南京郵電大學大四學生陳福鵬與團隊成員共同研發的3D打印機,以其獨特的優勢進入市場,獲得了人們的青睞。雖然乍看之下,他們打印的模型與目前市場上的3D打印模型沒有什么兩樣,但實際上這里面的奧秘可多了。
“你看,這匹小紅馬,只要幾十元就能打印出來,但市場上恐怕需要幾百元。”陳福鵬介紹說,他們用的原料是價格低廉的塑料管線,比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便宜得多。而且,一般3D打印機只能打印純色模型,而他們通過增加打印頭或改變塑料管線顏色,可實現一個模型多種色彩的效果。不僅如此,他們研發的3D技術打印系統還讓打印速度成倍提升,原本需要打印幾十個小時的模型,他們只需要7、8個小時就能搞定。
創新:小薄膜做出大文章
筆記本電腦上沒有獨立的數字小鍵盤,一個個橫著敲,實在很不方便。不過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龔華超卻用一張薄膜就解決了這個麻煩。
龔華超現場做了演示:他在筆記本的觸摸板貼上一層印有九宮格數字的透明薄膜,觸摸板便即刻化身為數字薄膜鍵盤,不僅可以靈活地輸入數字,還能快捷地進行四則運算。龔華超告訴記者,這項改進技術近乎零成本,大幅度提高了人們使用電腦的效率。如今的他已經開辦了自己的科技公司,將更多自己設計的產品推向市場。
利用薄膜來做大文章的,不只有龔華超,來自南京郵電大學的研究生王濤同樣用一張薄膜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不過這張“薄膜”有點特殊,是每個人眼睛里的虹膜。
信息時代,大部分年輕人都愛網購,但其安全隱患也不能小覷。“用獨一無二的眼睛虹膜做小小的密碼,鎖住的可能是巨額的真金白銀。”據王濤介紹,他與另外3名同伴共同發明了一個虹膜支付系統,該系統中的虹膜采集器可以提取人眼的虹膜信息,并轉化為一串數字,而轉化成的數字不僅能夠成為支付寶、銀行卡的密碼,還可以應用于門禁控制、單位考勤等眾多領域。“每個人的虹膜都獨一無二,所以用虹膜作為密碼既安全又可靠。”王濤說。
實干:用雙手編制“創業夢”
布袋、陶瓷茶壺、茶藝工具套……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創業團隊的展位上,琳瑯滿目的手工布藝陶藝作品引來不少人駐足觀賞。
“現在喜愛布藝陶藝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了。”說起組建手工創業團體的原因,該團隊的成員王書文感觸頗深。去年夏天,她與7名同學成立了手工藝工作室,將制作出的手工藝產品在校園里售賣。工作室的成員都是布藝或陶藝專業的學生,他們定期邀請專業教師和專家來校給予培訓和指導。如今,他們不僅在校內售賣手工藝制品,同時還在網上開設了淘寶店鋪。“現在,我們的手工藝品受到了越來越多顧客的喜愛,有的時候還沒來得及發布到網頁上,就早早地被預訂走了。”王書文興奮地說。
如果說王書文正懷揣著美麗的創業夢,那么南京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徐大飛已經在圓夢的路途上大步前行了。出生在蘇北農村的徐大飛深知農民對科技的渴望。考入南農大后,立志創業的他偶然得知有一種品牌雞蛋無法打開市場,便和幾個同學一起以“賣雞蛋”敲開了創業之門。
“我們租了間地下車庫,作為儲存雞蛋的倉庫。冬天車庫里寒氣逼人,我們的雙手經常被凍得無法動彈。”回想起創業初期的艱辛,徐大飛感慨良多。不過經歷了風浪,徐大飛終于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公司——江蘇中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我們引進保健營養雞蛋生產技術和W330低磷低谷蛋白大米種植技術,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引領農戶標準化生產農產品,依靠新技術專利,我們先后創立了‘晶鳳牌’低膽固醇營養雞蛋和‘康盾牌’糖尿病、腎病專用大米等產品。”如今,徐大飛的公司逐漸打開了市場,銷售額穩步增長,目前公司各類產品的銷售額已近2000萬元。
作者:呂玉婷 陳宇豪 糜晏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