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小崗村“大包干”,被稱為中國農村的二次革命。小崗村的名字,已被載入了歷史的教科書。12月2日,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老書記嚴俊昌出現在南郵仙林校區的“金陵名人堂”講座會上,這位65歲的老書記,不加任何修飾和包裝,他的樸實和坦率,深深打動了在場的200多位大學生。
歷史的震驚
小崗村“大包干”的那段輝煌歷史,讓大學生們感到好奇。提起當初帶頭搞大包干的動機,嚴俊昌毫不掩飾地說:“三年自然災害,全村140多人餓死了67人,死絕了六戶。我沒有餓死,我在地上爬,爬到樹底下跪在地上把樹皮啃下來吃,熬過來了。農村的浮夸,說假話,餓死了多少人哪!所有人當中,安徽餓死的最多。”
“到1979年我們的耕牛就死完了,都累死了,大家都吹牛皮。我們不能老讓國家救濟,得自己找活路。我們十八戶要想活出去,必須分田到戶,沒有其他辦法?!眹揽〔拇髮嵲捵尨髮W生們深感震驚。
“當時的省委書記萬里到小崗村,當時第一句話就問我是共產黨員嗎,我說不是。他說好,周圍這么多共產黨員,為什么不敢干這事,就是怕丟這個官,掉了烏紗帽,我早就想這樣干,就沒人敢帶這個頭?!眹揽〔嬖V學生,他擔心萬里沒發紅頭文件,口出無憑。萬里說:“我沒有紅頭文件給你,但是哪個人要是找你麻煩,你就這樣說,我不吃國家不喝國家,對國家還有貢獻,你要找麻煩你想出個好辦法,看誰的辦法能讓社員生活過得好?!?/p>
現實的困惑
1978年,嚴俊昌因為帶頭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成了農村致富的典型。但質疑者說,小崗村搞的“承包”,盡管土地是公有,但一家一戶的經濟模式,仍然是一條越走越窄的小農經濟的“老路”,農民不能共同富裕。
事實上,今天的小崗村人還沒有真正過上富裕的日子?,F場一位大學生尖銳地問:“大包干是不是讓小崗村人變窮了?”
這樣的問題讓嚴俊昌有點意外,但他坦率地回答:“我們住在那窮崗上,水利缺乏,交通不方便,加上思想上的保守,我們比發達地區有差距。我最痛苦的是文化不高,沒讓小崗村經濟大發展?,F在,村里出的幾個大學生都留在了大城市,我們那里缺人才啊?!?br /> “我們農村缺乏人才,辦企業資金不足。我們現在搞了個集貿市場,想買啥就買啥。我們還辦個工廠,把剩余勞動力進入工廠,土地交給少數人,用機械化,就能增加人均收入?!眹揽〔裏崆械卣f:“歡迎南京的大學生到小崗村,幫農民快致富?!?/p>
大學生的遺憾
1個多小時的交流結束后,不少學生還不肯散去?!敖鹆昝颂谩钡陌l起人、南京郵電大學經管院大三學生季小喬說:“想不到許多城市的同學對小崗村感興趣。”季小喬說,南郵有很多農村來的學生,這次應同學們的要求,把小崗村書記請來,就是想聽聽大包干帶頭人對農村發展的想法。
南郵大三人力資源專業的張秀敏,是個農村出來的女孩。她的老家出產金絲小棗,寒暑假回家,小張會幫著父親收購、銷售金絲棗。可是,她發現金絲棗的市場價格波動很大,信息稍有不靈就會賠錢?!靶彺搴臀业睦霞液芟嗨?,對我們大學生來說,農村也有好多的機會?!?br /> 南郵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王棟,幾乎沒離開過城市,他說:“現在大學生不好找工作,農村發展這么缺人,想干事情的話,可以去農村創業?!弊屚鯒澓屯瑢W們遺憾的是,小崗村想引進人才,卻沒有拿出具體的方案,也沒有利用講座的機會,現場接受同學們的簡歷。
作者及來源:記者 鄭正 2005年12月8日 金陵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