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前幾天剛在南京郵電大學“金陵名人堂”演講。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王蒙此次前來,是被一位南郵學生兩年來持續不斷的電話“逼”來的。見到這位特殊的學生季小喬,聽著他在平靜中略帶激動地談論著自己與“大師相約” 的歷程,無數次的等待和那一句“求求你了”,他異乎常人的青春理想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本書改變大學路
今年大四的季小喬有著不同于同齡人的成熟穩重,這也和他創辦了“金陵名人堂”,在四年的時間里請來了三十位各界精英密切相關。談起“金陵名人堂”這個創意,季小喬說:“看了《在北大聽講座》這本書,當時覺得那些社會精英的講座對于大學生來說實在是受益匪淺。”然而考入南郵管理學專業的小喬進校一個月的時間里,學校竟然連一個講座都沒有,這不由得讓他很失望,同時也“異想天開”地萌發了“自己請些大師來開講座”的念頭。一次偶然的機會,季小喬在南京大學聽講座時遇見了南大中文系的李開教授,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季小喬直接走到李教授面前問道:“您愿不愿意到南郵去給我們工科的學生講講傳統文化呢?”沒想到李教授爽快地答應了,于是就有了第一次的“金陵名人堂” 講座。
寫詩勸同學戒網游
在下了“約請大師”的決心之后,跑北京、上海聽名人學者的講座,購買各種書籍做功課,關注社會熱點和名人的信息,占用了季小喬的業余時間。“我的宿舍里堆的全是書,估計在南郵學生里我的藏書量要排第一。”季小喬對自己的工作懷著莫大的熱忱:“找當今精英名流來講座,使南郵多一種聲音,也許在學生中,會成長出明日的精英,有機會聽到他回首曾經聽過我組織的講座,受益很大,這就是我的動力。”也許有人會質疑小喬與名人打交道是出于渴望出名的心理,“其實很多學生都不知道人是我請來的,談不上什么名利,看到‘金陵名人堂’里擠滿了學生,我的個人價值就得到了體現,我感到很快樂。”有這樣的“野心”,學習加工作,季小喬分身乏術。當看到周圍有同學沉迷于網游,他就很不理解,習武出生的他,還給同學寫了一首頗具文采的“勸學詩”:“時光飛逝亦堪愁,沉迷網游何日休,極目前程春尚好,勸君不負少年頭。”寫詩還是挺有效果,“從那以后,他就打得少了。”
電話攻勢感動王蒙
請來這些社會精英們可不容易,季小喬說他的絕招就在于“溝通”。說約請的過程,季小喬常常感嘆壓力太大,他告訴記者,他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求求你了”。季小喬格外留意省內和上海、北京各地專家學者們的講座,抓住機會當面邀請或者要來電話號碼。對于那些業界人士,季小喬就通過114查詢到公司辦公室的號碼,然后通過和秘書的不斷交流最終達到目的。擅長溝通的他通過一次電話就能夠大概判斷對方的喜好,更能給對方留下很好的印象。五星電器的那位秘書在和季小喬的長期溝通中還成了他的好朋友。遇見王蒙的時候,季小喬已經成功舉辦了十幾次名人講座。為了能接觸更多的專家學者,季小喬一直非常關注北大、南大等學校的講座。當時王蒙的講座在北京,家境并不富裕的季小喬特地跑到北京去現場聆聽。講座結束后,有人問王蒙的秘書要聯系號碼,站在一旁的小喬就有心地記了下來。回到南京后,季小喬立刻開始了他的“電話攻勢”。電話中他很有禮貌地介紹了自己,并且邀請王蒙前來為南郵學生做講座。也許是被他的誠懇打動,對方告訴他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考慮。從此,每隔兩三個星期季小喬都會給王蒙的秘書打個電話,問候王老是否有時間。就這么持之以恒地打了兩年多后,王蒙終于答應十二月份來南京做講座。見面之后,王蒙笑著握著小喬的手說:“哦,原來就是你啊!”為小喬的恒心所感動的王蒙還特地為小喬題寫了一幅字,“一以貫之”。最讓小喬感動的是,臨別時,王老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你是個不錯的年輕人,我這70多歲的老人,一輩子的經驗讓我告訴你,不能張揚,不要過分強調個人成績,這些對你的成長不利!”
教武術掙錢 辦講座
約請經濟學家吳敬漣、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也是季小喬近期的目標。入學沒多久,發現學校周圍連報紙都沒得賣,季小喬就賣起了報紙,在很多同學還沉浸在入學的喜悅中時,季小喬已經凸顯出了過人的經濟頭腦。來自江蘇鹽城的季小喬家并不富裕,在最初創辦“金陵名人堂”時,沒有錢成了大問題。作為體育特長生入學的季小喬很快想到了自己的“資本”——武功。季小喬在學校里貼上海報,以每人每學期20元的價格教大家武術,很快招來了大約60多名學員,從此走上了“以武養文”的路。交通費、通訊費、宣傳費……每學期千元左右的收入悉數投入到了講座之中。讓他高興的是,前來開講的專家學者們,大都是公益性的講課,并不收取任何費用。小喬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大學前黨委書記韓星臣老師,韓老師來之前特地定下規矩,不準專車接送,不準請客吃飯,更不準提酬勞。講座開辦了五次之后,南郵團委書記張志華老師看出了“金陵名人堂”對于南郵的深遠意義,將這個活動納入了團委的活動中,季小喬高興的告訴了記者,學校打算把“金陵名人堂”的講座資料整理成書,讓那些講座永遠保留下來。
作者及來源:記者 馬彧 張楠 李芳 2006年12月6日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