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十分“易中天” 學子稱贊“很好玩”
昨天下午,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王蒙在南京郵電大學“金陵名人堂”舉行題為“《紅樓夢》與中國文化”的演講,“令人發指”、“變態”等易中天式的現代麻辣語匯層出不窮,招來了理工科學生的蜂擁追捧。來南京說《紅樓夢》,王蒙謙虛地為自己找到了理由:“運用自己的經驗、觀點來解讀《紅樓夢》,同時也用《紅樓夢》的觀點和經驗來解讀自己,否則光談自己的創作會顯得很狹隘。”
【演講篇】
演講“挺好玩的”
聽完王蒙的演講,一位女生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挺好玩的。”的確,王蒙的演講全程充滿了笑聲, 這甚至讓人想到了易中天,很多現代詞匯從他嘴里冒出來,說王熙鳳時,他認為王很“變態”,“賈瑞對她有想法,她不喜歡他也就罷了,性騷擾得過分就去告官得了,可她非要他的命,使勁想法害他,這是一種變態心理。”解讀金釧之死,他說,“王夫人在睡覺,寶玉去騷擾她,她開了句玩笑,王夫人立刻罵開了,覺得她對寶玉進行了精神污染,結果金釧跳了井。”說到寶黛的戀愛,“他們在一起也沒快樂,也不能像現在年輕人這樣唱卡拉OK、跳探戈,罵罵領導。”而薛蟠與賈寶玉也不是沒有相同點,“他們都很任性,都喜歡漂亮女孩,區別在于詩品的高下,薛蟠的詩簡直可以說是開‘惡搞’先河,寶玉的詩提升了他的品位。”至于紅樓兒女常常開詩社,賞菊吃螃蟹,行酒令這些青春歡樂,王蒙笑稱,“這就相當于現在一些詩歌節吧?跟青年聯歡會差不多。”
借《紅樓夢》批判中國文化
王蒙演講的主題是《紅樓夢》與中國文化,除去為“活躍氣氛”即興而來的一些演講方式,王蒙認真地分析了中國文化的一些弊端,甚至稱,中國文化里的有些東西簡直“令人發指”。
質疑一:
寶玉上一號 丫鬟齊上陣
《紅樓夢》中,對人物的著裝、生活用品所作的細致描繪,有力地佐證了王蒙關于“寄生蟲的幸福觀”的批判。“那種用100多只雞做成的茄子,據我所知,其實很難吃。”“元春省親,滿街都是太監,那個‘譜’擺得”。老部長云談風輕地閃回著《紅樓夢》中的經典畫面:“最令人發指的是寶玉要上1號的細節,四五個丫鬟在旁邊服侍,我就在想啊,寶玉在那種情況下怎么能尿得出來呢?”王蒙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面:“賈母自稱‘老廢物’,但那恰恰是她自我感覺最好的時候,什么都不用擔心了嘛。這也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性,認為享樂就是不動彈,就是坐享其成,占有別人勞動。國外的貴族老了不這樣,他們還騎馬,做木匠。我曾到阿瑟米勒家里去過,他的地下室全是他自己做的家具。”
質疑二:
寶黛悲嘆人生不正常
“寶黛年紀輕輕的,對生命常有一種短促、空虛感,”王蒙喃喃背誦著集中體現了青春、生命苦短的《葬花詩》睿智地指出,寶玉和黛玉等那個時代的青年人的人生態度與現世的格格不入:“現在我們在醫院檢查出得了白血病,感嘆人生苦短,還可以理解,可十二三歲的人,就天天琢磨這些,不十分正常。”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感嘆時光飛逝的時候,也沒說‘老了,就吃點氰化鉀算了吧’,也還是要追求人核心價值的,孔子仍然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提問篇】
關于作家供養制
“作家”在2006年絕對成了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當街乞討的先鋒作家洪峰的行為藝術;愿意被包養的男作家黃輝……這些光怪陸離的文壇現狀集中指向一個問題,中國作協供養制度。當這些問題被拋擲給王蒙時,他略顯老態的臉上,平靜而無波瀾:“我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我從來沒有參加作協的具體工作,國家對作家的支持、評獎、養老和福利等,我已經很久沒有接觸了。”他還表示,從他自身的情況來看:“作家有各式各樣的情況,我的情況缺少代表性,我是文化部的二線工作人員,生活上得到很好的保證。我領錢上文化部。”
不過,王蒙表示:“其實世界各國都通過獎金、基金等不同形式來保護作家,合同作家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在王蒙看來,乞討作家是“個案”:“中國的作家生活的不錯,大多數生活都能有保證,需要去乞討的應該是極少數。”
關于《紅樓夢》重拍
用話說、點評的方式,王蒙連出數本有關《紅樓夢》的解讀著作,有關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的選角、拍攝的問題也抓住王蒙不放。“電視劇是我最不熟悉的領域,”說起老版本的電視劇《紅樓夢》,王蒙對主題曲和鄧婕的表演都贊賞有加。
王蒙對電視劇的問題說不:“對《紅樓夢》的研究討論理解完全不能為電視劇提供新的道具和對白,也許分析本身是正確的,但提供只是細節,而電視電影靠的是形象,因此研究者最好和拍電視劇保持距離。劉心武也一樣,他的紅學研究是一種趣味性的。”
關于愛情與寫作
王蒙關于寶玉和薛蟠的比較招致了女生的抗議,一位女生說,寶玉說女子是水做的骨肉,是愛花惜花、尊重女性的代表,而薛蟠一貫作惡多端、玩弄女性,差別大了去了!王蒙趕緊“承認錯誤”:“我有點言過其實了,我是從任性的角度對他們進行比較的。其實世界文學中把女性寫得特別美的作家都是男人,特別是愛情不太成功的男人,像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多美,但是托爾斯泰的婚姻生活很不快樂。”
作者及來源:記者 馬彧 張楠 2006年12月2日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