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棟大樓著火了,電視臺記者迅速出發,到現場后拿出一個箱子,取出一個黑色的工具,打開后就成了傘狀的衛星通信設備,2分鐘后,現場的情況就通過衛星進行了轉播,而且顯示屏是中文顯示。這是記者昨天在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看到的一個展示場景。展示的主角就是謝繼東教授主持研發的便攜式衛星通信系統。該產品于近日通過鑒定,可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搶險救災、新聞采訪、科考探險、公安和軍事等應急和特殊通信領域。
謝繼東教授說,該產品叫超小口徑衛星通信地球站,能支持話音、數據、音視頻和廣域網接入等多媒體通信業務,是實現遠程數據傳輸、事故現場應急通信和現場視頻轉播等業務的良好后手段。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很高,一個非專業人員只要經過簡單培訓,就能自如操作;設備通信速率可達到2Mbps,可滿足多媒體音視頻傳輸需要。
目前,國際上同類產品最先進的是瑞典一家公司生產的,價格高達18萬美元。南郵的這一自主創新成果——手提、背負攜帶的超小口徑衛星通信地球站,接收口徑只有0.6米、重量只有20公斤,能夠方便地拆卸拼裝,平時可以收在一個與電腦主機箱大小相仿的盒子內。
作者及來源:記者 王翚 孫文 2006年3月16日 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