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許多學生奔波于各類招聘傳會而苦求一職,另一方面不少畢業生卻成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12月13日,南京地鐵公司招聘面試會、中國移動2008校園招聘會分別在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郵電大學舉行。此次入圍南京地鐵面試會的共有400多人,其中南京鐵道學院學生就占了近一半。中國移動首次以集團名義舉辦招聘會,在全國高校中只選擇了北郵、清華和南郵三家,總部加上26家省公司一共提供了4000余職位。江蘇移動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張冬告訴記者,我們非常看重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培養規格。此前,在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的08屆畢業生供需洽談會和2008年全國氣象部門人才招聘會,特色專業人才也受到了格外追棒,常見到一個畢業生幾家爭搶的場面。海事學院航海類畢業生一次性現場簽約率高達98%以上,南信大也有六成多學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
記者發現,盡管四校人才培養的規模層次不同,但來自招聘現場的供需信息卻有共性的顯示:具有鮮明的行業背景和專業特色的畢業生廣受用人單位歡迎,瞄準相關產業辦學已經成為高校破解畢業生“就業難”的一著好棋。
在其他同類高校逐漸弱化乃至放棄軌道交通類專業的情況下,作為目前華東地區唯一鐵路院校,南京鐵道學院一直沒有放棄運輸管理、自動控制、通信工程等這些王牌專業,并逐漸做大做強。江蘇海事學院也同樣如此,辦學50余年來,始終以發展航運職業技術教育為已任,在航運界久負盛名,社會影響廣泛。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前身是南京氣象學院,校名改了,可是大氣學科特色一直沒有丟。南京郵電大學堅持把通信類專業作為學科支柱,08屆畢業生約4500人,與通信相關專業的就占到70%以上。
特色專業畢業生俏銷職場,也給了高校一個辦學啟示,那就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體,高校不能只顧埋頭辦學,導致教學和市場脫節。這就要求做到,一方面應關注市場變化,培養更多的適銷對路的人才,另一方面眼光要長遠,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
作者及來源:通訊員 錢濤 張前 記者 陳曉春 2007年12月14日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