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學生屢屢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
10月27日,南京郵電大學通信學院的趙振東、袁磊坐上了飛往希臘的航班,去參加IEEE組織的學術會議。
IEEE是美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學會——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這是一個在工程、電氣領域頗有權威的國際性組織。
在南郵,本科學生去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趙振東、袁磊不是首次。
做研究、寫論文、參加競賽……被科技創新的氛圍包裹著的南郵學生,近年來屢屢發表高水平論文,并相繼獲得多項國際級、國家級科技大賽獎項。
有學生大二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袁磊、趙振東告訴記者,今年3月,他倆和第三作者王雨軒向IEEE提交了論文《人工智能現代算法的改進》,8月接到了論文錄用通知。
據悉,這樣的國際會議,被錄用論文一般分為三種,一是不需要作者參會;二是會場為這篇論文出一個海報進行展示;三是作者到會,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對論文做20分鐘的宣講。
此次希臘會議,論文錄用率只有20%,而在400多篇被錄用論文中只有130篇的作者有資格去宣講。
此次和袁磊、趙振東一樣獲得前去希臘會議資格的還有一位國內名牌大學的副教授。
兩個大學生的的論文為什么會獲得資格去參加這么高級別的會議?因為他們改進后的“算法”比目前全球最先進的“算法”還快了至少20%。
趙振東舉例說,目前全球信息交流量巨大,計算機要找到需要的信息時間會比較長。而他們的研究就是改進目前的“算法”——提高“提供信息”和所需“信息”的匹配精度,從而提高計算機的檢索速度。而這項研究還將在很多領域發揮巨大作用。例如,在城市密布的數以萬計的攝像頭中尋找一個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的照片,用人工查找的方法幾乎不可能。而用目前的算法,計算機查找也耗時不少。趙振東他們改進后的算法就可以提高計算機查找的速度,同時比以往更準確。
南京郵電學院通信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辦公室主任李誠元介紹說,他們院里參加國際會議的學生還有不少。剛剛上大三的王雨軒已經接到了3個國際會議的邀請,他最早的一篇論文是大二時入選的。暑假剛剛從南郵畢業的任然,今年8月接到了日內瓦全球國際通訊精英大會的通知,國際電信聯盟在全球1000多個學生青年領袖中選出12名參加大會,我國有3人參加這個大會,任然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兩年來,南郵的學生共發表高水平論文27篇,其中6篇發表在IEEE的有關刊物上。除了論文,5年來,南郵學生還獲得各種國際級大賽獎項20項,國家級獎項近150項,省部級獎項近500項。
“南郵氛圍”讓“門外漢”變專家
“我們學校有科技創新的氛圍。”采訪中,不少南郵學生這樣說。
“圈里的人都說‘只要他去拿獎,那就一定是一等獎’。”南郵校報記者團的學生這樣評價黃碗明。這個高考前才接觸到電腦的大學生剛進入大學時,對電腦基本一竅不通,但現在參加大大小小計算機科技競賽,拿到了不少一等獎。
“進了學校,看到那么多學長對于電腦那么精通,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交流、互相講課,我就非常羨慕。我問他們,學電腦什么最難,他們說是匯編語言。我就自己開始自學。不懂的就去找學長、找老師。很多人我并不認識,但他們也會教我。”現在,黃碗明已經是軟件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這個月中旬,他即將代表學校去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
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的“機器人之隊”在各種競賽中也屢屢獲獎。該院副院長高翔說,學校專門辟出場地給“機器人之隊”作為基地,而選手則是一屆帶一屆。
與“機器人之隊”相比,自動化學院下面的科協隊伍更加龐大,據統計,該院差不多有一半學生參加了科協,而近1/3的科協會員在大三時就會有自己的科技作品、研究成果。
南郵學生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的背后是學校的大力支持。該校實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劃”,專門設立了創新專項資金,每年資助大學生創新項目50-60項。到目前為止已有近300個項目獲得資助。
科技創新也讓學生們嘗到了甜頭。剛剛參加過“電子設計大賽”并獲獎的9位同學有的明年畢業,有的后年畢業,但都已被多家單位盯上,開出的月薪沒有一個低于4000元。
作者及來源:記者 談潔 施小宇 2007年11月6日 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