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各大高校都在放寒假,《深化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打造中國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科技九條政策”)的出臺還是引起了高校教師們的強烈關注。高校科技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少創業的教師紛紛來電咨詢政策中涉及到的事宜,他們說,“科技九條政策”要落實,高校的人事制度必須跟著一起改。
“新政為大學教師創業鋪平了道路”
金陵科技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戴鼎震院長一直從事鴿子方面的相關研究。仔細看過“科技九條”之后,他告訴記者,他打算帶領教師入股南京爵士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以前,教師的職務發明都是不敢動的。而現在的政策,允許和鼓勵在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事業、企業單位職務發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劃歸參與研發的科技人員(包括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及其團隊擁有。教師的積極性肯定很高。” 戴鼎震說,這樣的政策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有利于教師們更主動地去搞科研,也有利于南京的產業轉型和升級。
去年4月,南京郵電大學教師姚國章和他的團隊創立了愛信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南郵物聯網科技園。
“申請設立企業注冊資本在10萬元以下的,其資本注冊實行‘自主首付’辦理注冊登記,其余出資兩年內繳足;高校、科研院所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科技人員個人獎勵,按規定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姚國章說,這些都為高校教師、科技人員的創業提供了便利,鋪平了道路。
“創業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將更有競爭力”
新政為教師創業提供了便利,教師們去創業了,會不會影響到高校整體的教學質量?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王清河早在2004年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現在教學中,老師教的內容和社會所需要的內容有點脫節,學生大多沒法學以致用。” 王清河說,“科技九條政策”給了教師們一個實踐的機會,不管創業成功與否,教師們都會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有了這樣的經歷,幾年后再回到校園中,教出來的學生也一定會更有活力。
南京林業大學研究員居榮華身兼江蘇省農林產品深加工技術裝備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我是做農產品深加工的,比如說青梅,原先青梅酒廠的做法是浸泡勾兌,做出來的青梅酒銷路不好,我們采用發酵的方法研制出來的青梅酒經市場調研后即將投入市場,試喝階段反映極好。”居榮華說,他本來就打算以技術入股或者轉讓技術的方式將他的科研成果產業化,這個政策的提出讓他更加有信心入股企業了。
“知識分子不能只做死學問,也不能教死書。”居榮華相信,跟著他的學生將來在就業時將更有競爭力。
“學校的人事制度必須跟著一起改”
“科技九條政策”明確規定,允許和鼓勵包括擔任行政領導職務的科技人員離崗創業、在職創業,其收入歸個人所有。這與以往的相關規定有點矛盾。
“以前,大學里手上有科技成果、并和企業進行合作的教授一旦擔任行政職務,就會放棄和企業的合作,就是因為一般學校都有規定,擔任處級以上行政職務的人員不能‘做生意’。” 姚國章說,“科技九條政策”出臺后,高校的人事制度必須跟著一起改,這項政策才有實施下去的可能性。
南京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張往祥是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創業的。他和他的科研團隊在溧水縣和浦口區等地從事海棠花新品種產業化開發的企業運作。
“我研究的是海棠花,木本觀賞植物類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需要3到5年才能有產出,產品的年度產出效益該如何衡量?‘科技九條’規定的優惠政策享受年限受制于3年內,那么產品的‘首購首用’風險補償機制也就無法在短期內發揮作用。其次,政策中規定,一般的高校教師要到南京紫金科創特區或大學科技園創業,才可享這一新政,像我們種植業的科技創業需要大量的土地,科創園無法滿足需求。”張往祥建議,“科技九條政策”考慮一下特殊專業,并為他們制定專門的政策。
作者及來源:記者 談潔 實習生 孫晨穎 2012年2月5日 南京日報 第A1、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