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舉行的在寧院士與“南京321計劃”人才元宵節聯誼會上,44位院士對南京出臺“科技九條”給予高度評價。院士們表示,讓科研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他們畢生的追求,南京為他們實現這一夢想創造了環境、提供了機遇,也為他們同樣擁有世界領先技術成果的學生們實現創業夢想創造了機遇,在南京這片創業沃土上,會有越來越多年輕的準“比爾·蓋茨”們走出校門,走上創業之路。
“在全國都有推廣和示范效應”
黃維院士(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教授、有機光電子學專家):這次出臺的“科技九條”不僅是科技創業創新的一次總動員,更是在寧高校科研院所機制體制改革的一次總動員,在全國都有推廣和示范效應,目前已在國內城市院校科研院所中產生共鳴和呼應。在南京這片創業沃土上,我相信會有一批“比爾·蓋茨”或“馬克·扎克伯格”誕生。不是每個休學創業的學子創業成功后一定選擇再回到學校繼續學業,但九條新政為他們最初放下包袱、毫無顧慮地去創業提供了最堅強的后盾。特別是九條新政由省科技廳、教育廳和南京市委、市政府聯合發布,這是政策貫徹落實的最大保障。(
【倡議】讓更多高校師生詳細了解“科技九條”政策條款,建議在高校中加強九條新政的宣傳。
“還有什么地方比南京眼下的創業環境更吸引人!”
蓋均鎰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作物遺傳育種學家):過去高校有很多職務發明束之高閣,為什么?就是因為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壁壘太多,“科技九條”將讓這些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閨,走向產業化。高校現行的成果轉化政策和機制也將因此受到觸動。過去學校對教師的考核總是以教書育人、科研創新為指標,南京密集出臺的科創政策,包括九條新政第一次讓學校認識到,論文等“紙上談兵”功夫不是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科技創新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同樣,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僅有科技創新還不夠,更需要科技產業的不斷推進和提升。
【倡議】在寧院士把有條件實現產業轉化的科研成果,都放在南京就地轉化,還有什么地方比南京眼下的創業環境更吸引人!
“這輩子研究了這么多科技成果,不產業化太可惜”
陳達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核科學與技術專家):對高校里想創業的人來說,南京“科技九條”可以說是提供了良機。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足,而且科研和教書育人的任務較重,要跨出創業的第一步很難。不過,這輩子研究了很多科技成果,如果不產業化,也覺得可惜,所以,去年,我嘗試在鎮江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做乳腺精確導航放療系統,目前已經研制出幾臺樣機,在江蘇、安徽幾家醫院試用,效果還不錯。這次看到南京的政策,覺得力度很大,我準備在南京再成立一家公司,靠學校近,專門做產品的技術研發。不過,中國人比較喜歡進口的東西,總覺得比國產的質量好,其實不然。國外一臺乳腺精確導航放療儀,大約要3000萬元,而我們研發出的這套系統裝在一臺國產的機器上,性能不比他們差,但成本只需1000萬元出頭。
趙淳生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專家):其實我從2009年就開始嘗試將自己的技術成果產業化,當時是采取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但因為公司的技術團隊太弱,我又是單槍匹馬,最后不了了之。去年,我自己牽頭,在建鄴區組建了一家公司,區政府很支持,給我們提供了辦公場地。目前在手的產品有精密驅動平臺、雞蛋殼強度檢測裝置以及光學儀器等,去年的訂單大約在100多萬元。因為沒有經驗,這個成績我還算滿意。說實話,我剛創業時,媒體的采訪都被我推掉了。因為院士走出院校創業的很少,總覺得如果我創業失敗了,大家都會笑話我。這次南京出臺的“科技九條政策”對我觸動很大。這是南京大張旗鼓地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出來創業,讓我底氣很足了,更加慶幸自己提前邁出了這一步。
【倡議】我們都遇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業時代。希望在南京九條新政的激勵下,還沒有創業的院士放心大膽地在南京創業,更多院士能走出實驗室,投身創業大潮。
“號召學生走出校園當老板”
鄭有炓院士(南京大學教授、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物理專家):回校后我會把“科技九條”向我所有的學生宣傳,鼓勵他們充分利用這么好的創業契機,走出校園當老板。南京是一個人才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優勢,“科技九條”是把利器。比爾·蓋茨當年就曾休學創業,“科技九條”可以在南京造就更多的“比爾·蓋茨”。“科技九條”給予夢想創業的學者、科技人才采取實際行動的動力,為科技人才創業解決了資金、身份等后顧之憂,相信一定可以在南京促成一股科技創業熱潮。
【倡議】我是做電子研究的,很多在寧創業的科技人才也選擇了這個領域,我愿意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技術支持。我有一些學生在國外或外地創業,一有機會我就會把南京的“科技九條”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這個城市適宜創業。希望更多院士也像我一樣,為科技創業服務,召喚更多人才來寧創業。
“必要時為創業學生提供資金支持”
繆昌文院士(東南大學教授、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專家):如果我的學生抓住“科技九條”創業機遇走上創業之路,我會給他們提供精神、技術等所有支持。“科技九條”體現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前瞻性的思維,會形成一股強大的促進力,促進南京的大學生、科研工作者大膽創業,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形成一種創業的氛圍。九條新政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即新創業的科技企業3年內享受政府各種扶持,要知道企業在創辦之初的3年是最艱難的,有了這個新政就可以規避創業之初的很多風險。
【倡議】希望我的學生都拿出創業勇氣走上創業之路,因為我們研究的是新型建筑材料領域,研發成果有很好的產業化前景,如果我的學生想用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去創業,我會非常支持他們,必要時我愿意為他們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作者及來源:記者 韋銘 毛慶 張璐 江瑜 2012年2月7日 南京日報 第A1、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