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郵電大學近日給大學生們布置了一份很特別的作業,要求同學們給父母寫一封信。沒想到這普通的家書,卻在兩代人中激起強烈的反響,也為南郵在大學生中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賦予了新的內容。
此次活動是由電子工程系03級輔導員李曉華老師發起的。談及辦活動的初衷,李老師說:“我們看到如今一些年輕大學生對親情的忽視,有些人甚至把父母當成隨時支取現金的‘自動提款機’,卻從沒有一聲謝謝。很多同學雖已年滿二十,卻從沒給父母寫過信。組織這次活動就是想讓學生飲水思源,思考自己考上大學背后父母的付出,從而使其意識到對家庭和社會所應有的一份責任。”
接到這份特殊的作業,大學生們的想法不盡相同。有同學認為,都是一家人,平時打打電話不就行了,干嗎要這么麻煩。但大部分同學都能靜下心來,經過一番思考后,認真地和父母說說心里話。
兩地書中流露出的那種摯愛親情,讓人感動不已。一位同學在信中如此表述,“拿起筆,一時間真的不知該說些什么,只是覺得欠你們太多太多了。我沒有寫過信給你們,也很少打電話回去。你們總是默默地為我操勞、為我擔心,而我卻沒為你們分擔過什么,也沒讓你們知道我在學校的一些作為。我希望你們能夠原諒我,因為我真的不想讓你們替我擔心,所以好多東西我都沒告訴你們。不過現在說出來,應該還不算晚!”
許多同學在信中和父母聊起了學校生活,與他們分享自己成長的經歷,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
“學生會要換屆選舉了,我想在學生會有所發展。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不過我向你們保證,我會盡力去做的。”
“從大一到現在,在校期間我一次網吧也沒去過,我總認為把大好的青春時光都放在那里有點可惜。所以學習成了我大學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
“學習讓我感到了壓力。但是,現在我握筆寫下這些字的時候,我不再選擇軟弱,因為我知道你們總是在我身邊,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同學們在信中說的更多的是:媽媽,謝謝您!爸爸,您辛苦了!
“爸爸,你在我心中一直是個很開明的人,我很慶幸能有您這樣的父親。無論走到哪兒,我都很自信,因為在我的背后始終有你在支持我,我會變得更堅強。”
“爸媽,最近我得了一次重感冒,弄得你們很著急。爸爸甚至想趕過來,帶我去看病。我現在明白,我不只是屬于我的,我是你們最寶貴的財富。同時,你們也是我的財富。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里,親情是最濃的。我要對你們負責,就要會照顧自己。”
有的同學在信中為曾經對父母的不尊重深深致歉:“在這里,對于我以前的表現,我要很負責地對你們說聲對不起,希望你們原諒。”
信寄出去了,但很多同學卻開始了深深的自我反思。原以為和父母無話可談,思考后卻發現自己原來有這么多的話想和父母傾訴;以為親情淡漠,卻發現其實有時僅僅一張紙便可溫馨滿懷。
孩子最幸福的事情是有父母的疼愛,而對父母們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孩子的理解。同學們樸實而溫馨的肺腑之言,溫暖了遠方的父母,收到家書的父母們都是又驚又喜。在家書中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懂事了,從孩子身上感受到了平日里沒有的那份親情。看著那些孩子平時根本不說的貼心話,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他們熱淚盈眶。不少家長給學校寫信、打來電話,紛紛表示對這次活動的歡迎和贊許。
“我很感謝這次家書活動。平時與孩子溝通不多,對他了解也較少。當我讀完兒子的來信,我的眼眶已滿是淚水,平時發短信只有幾個字的兒子,竟然家書寫了三張還要多。在信中我看到兒子長大了,看到了他的理想、抱負和追求。特別是他懂得了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家庭負責,做人境界上了一個臺階。我為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欣慰。”
“第一次收到女兒在大學校園寄來的信,我們感到驚喜不已,來信中字里行間噓寒問暖,‘你們在家好嗎?老爸要少抽點煙。’‘你們平時要吃好一些,不要為我省。’‘雖然我有些擔心將來找工作的事,但我會認真學習,對將來工作肯定會有好處的。’看到后我們心里熱乎乎暖洋洋的。我們感覺到女兒長大了,懂事了。”
家長們還希望學校每學期都能組織這樣一次家書活動,更希望孩子們平時能多寫寫信,多一些心與心交流的機會。
作者及來源:李麗 張秋會 王翚 陳曉春 新華日報 2005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