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球规则-赌球有假吗_免费百家乐过滤_全讯网信息丨五湖四海 (中国)·官方网站

【光明日報】揚信息科技風帆 育實踐創新棟梁
發布時間:2008-05-11 瀏覽次數:4756 文章來源:宣傳部
分享至:

  南京郵電大學誕生于抗日烽火中,1958年組建本科院校, 2005年更名為南京郵電大學,學校現有13個院(系、部)、13個研究院(所、中心),教職工1500多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占38.9%、普通本科生10000多人,研究生2000多人;擁有仙林、三牌樓兩個校區。

  當前,學校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勇立潮頭,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創新活校”四大戰略,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早日將南京郵電大學建設成特色鮮明,在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務實進取,走信息特色辦學之路

  南京郵電大學在66年的辦學歷程中,一貫堅持“育人為根本,質量是生命”的辦學宗旨,秉承“勤奮、求實、進取、創新”的校風,始終追蹤并引領信息科技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依托郵電通信行業做專做精、面向信息化社會做大做強的信息特色發展之路。

  勵精圖治 描繪信息特色發展藍圖

  堅實的起步。66年前,敢于擔當的南郵人,把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安危與學校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開啟了郵電教育事業。1942年,誕生的山東戰郵總局干訓班,是我黨我軍早期系統培養通信人才的學校,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定名南京郵電學院,為部屬本科院校。建院以后,學校明確提出“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實行教學、生產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教育理念,創辦了全國高校第一個通信線路本科專業,設立了一批郵電通信行業發展急需的專業;1977年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通信研究所;1978年成為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批招收碩士研究生的高校,通信與電子系統,信號、電路與系統等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形成較強的學科優勢;1985年在全國高校最早設立計算機通信本科專業,陸續增加了郵電管理工程、圖像傳輸與處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急需專業和新興專業,在郵電通信領域構建了完備的本科專業體系;為中國郵電通信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關鍵的技術支撐,研制了全國第一個“電話秘書”、全國第一臺單路載波器、全國第一臺縱橫制市話用戶交換機、全國第一個可視電話系統、全國第一個光纖閉路電視傳輸系統、第一個彩色電視廣播光纜傳輸系統、第一臺程控用戶交換機CKJ-128、第一個計算機局域網(OMNINET)光纜傳輸系統、第一個會議電視系統和第一套TMUX設備、江蘇省第一套黑白電視發射設備等,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有8項科研成果獲獎。南京郵電大學在信息特色辦學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領先的優勢。隨著通信事業的快速發展,南京郵電大學引領行業發展,設立了全國最早的移動通信專業和郵政通信專業,率先在全國高校成立了程控交換培訓中心和移動通信培訓中心,建設的光纖通信、程控交換、移動通信等專業實驗室與國際通信新技術接軌,研制的TDM/FDM60路復用轉換設備、8Mb/s彩色會議電視系統等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研制的DSC信令轉換設備投產后經濟效益超過1億元。同時,學校實現了由工科院校到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模式的轉變,人才培養由原先主要面向電信運營業進而面向整個信息通信產業鏈,在信息通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優勢。

  鮮明的特色。世紀之交,學校對已有特色、優勢和國家需要做出前瞻性思考,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專業布局,更加凸現信息特色。2005年學校更名為南京郵電大學,面對新的發展契機,學校制定了十一五發展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學校走信息特色發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明晰、更加科學、更加堅定。

  持之以恒 完善信息學科專業體系

  南京郵電大學按照“扶重,揚優”的原則,注重信息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拓展新專業,形成了富有信息特色的學科體系,呈現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做強信息學科,加強內涵建設。“以重點學科為依托,以品牌、特色專業建設為核心,以新專業建設為重點,以各學科專業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為目標”, 確立了“改老、保特、揚優、支重、融合、創新”的方針,形成了在信息學科領域特色鮮明的本科專業結構。目前33個本科招生專業中,與信息科學與技術相關的專業26個,涉及信息的產生、收集、交換、存儲、傳輸、顯示、識別、提取、控制、加工、應用等各種信息技術。建成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及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光學工程、計算機應用等省部級重點學科。在信息學科領域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點,19個碩士點。通信工程、信息安全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已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自動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

  發展理科專業,增強學科支撐。發展與信息學科相關的數學與物理學類理學專業。設立應用數學碩士點,開辦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統計學等理學本科專業,其中信息與計算科學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

  拓展學科體系,擴大專業外延。服務社會、經濟需求,為整個信息通信產業鏈提供人才支撐。設立了經濟學、工商管理等本科專業,其中工商管理已建成為江蘇省特色專業;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兩個碩士點;設立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氣信息工程、教育技術學、廣告學等專業,其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教育技術學碩士點。

  全力以赴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南京郵電大學依托信息特色,探索并構建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確立人才培養模式新理念。學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根據自身特色,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先后承擔了教育部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電氣與信息類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江蘇省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輔助系統整體優化改革探索與實踐”等一大批各級各類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其中“信息學科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電氣與信息類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獲江蘇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信息科技及其他相關領域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目標理念。

  以信息素養培養為基礎。學校建立了信息基礎課程平臺,將信息基礎課程嵌入人才培養計劃,在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強化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構建了多學科體現信息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方面,經濟、管理、教育等學科專業,均開設了《現代通信技術》或《現代通信概論》等課程;工學和大部分理學專業構建了由《電路分析》、《模擬電子電路》、《數字電路與系統》、《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微機原理與接口》、《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和《數字信號處理》等9門課程組成的信息基礎課程平臺。教學內容全部由學校聘請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相關委員審定,保障了平臺課程的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突出信息技術,在國內首創了涵蓋信息的產生、采集、分析、處理、傳輸、交換、系統、網絡與應用等全過程的的信息技術實驗中心;堅持大學物理實驗獨立設課;將電類主要基礎課程的課內實驗整合為電工電子實驗和通信電子電路實驗課程,并獨立開設;對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其他實驗中心(室)逐步實行信息化管理,實驗教學達到基礎實驗1人1組,大大提高了實驗室硬件平臺的利用率;學校自行開發“開放性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滿足學生所有自主性實驗的要求;加強與行業的互動,在信息通信企業建設了15個校內實習基地和102個校外實習基地;引進國外實踐教學模式,與印度NIIT合作培養軟件人才。

  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強化信息特色。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劃(STITP)”、建設校院兩級大學生實踐創新活動基地和創新活動中心、舉辦大學生科技節等,拓寬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途徑;開展“創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電子商務大賽、電子設計競賽、Flash動畫設計競賽、網頁制作大賽、無線電尋寶活動、麻省理工學院(MIT)開放式課程漢化活動、科技游園等活動,使廣大學生得到提高專業信息素養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競賽,驗證專業信息素養。

  提升人文素質。學校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重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在理工專業的培養計劃中設置了文化藝術、歷史、政治、經濟管理等選修課,構架文化素質教育平臺。

  桃李天下 渲染信息世界繽紛色彩

  南京郵電大學踐行信息特色辦學之路,培養了近10萬名畢業生,活躍在世界各地、不同行業。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國內外信息科學技術和信息產業領域的領軍人物、技術精英和管理骨干,有200多名校友擔任了中國四大電信運營企業省公司副總以上、集團公司中層以上的領導職務,尤其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沿江、沿海地區;近三年,43%畢業生分配到通信運營商、通信制造商和外資通信企業工作。還有大批畢業生從事信息技術、管理等工作,為推動國家信息化作出了貢獻,成為學校最好的名片。杰出校友趙厚麟,1998年當選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局局長,改寫了國際電信聯盟成立130多年來從未有非歐人士任過此職的歷史。2007年又當選為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人在國際電信組織擔任的最高職務,對提升中國在國際通信領域的話語權具有重大的推進作用。

  國際電信聯盟贊譽南京郵電大學“為中國的電信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建樹卓著,成績斐然”。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專程看望江蘇代表團時稱贊:南郵是所很不錯的學校。

  力行不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日趨完善

  南京郵電大學的莘莘學子勤于實踐、善于創新。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評價南京郵電大學畢業生:基本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為公司的快速發展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以貫之 注重實踐能力培養

  南京郵電大學在本科教學中一貫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959年明確“實踐是檢驗知識的真理性標尺”。1960年本科教學計劃中堅持“徹底貫徹實踐-理論-實踐的原則”。1980年實施“實驗教學一條龍”。1989年凝練出“勤奮、求實、進取、創新”八字校風,使“創新”這一南郵人的優良傳統進一步深入人心。九十年代確立 “全面發展,加強基礎,因材施教,提高能力”的指導思想。進入21世紀,學校按照“激勵創新、發展個性、講究綜合、提高素質”要求,提出創新人才的內涵: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基礎,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備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以此為標準構建育人體系,明確了學校 “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

  因材施教 提升教學效果

  根據大學生的固有稟賦和既有基礎存在的差異性,學校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課程特點,組織教師展開形式多樣的因材施教活動;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有效的實踐鍛煉,激發每一位學子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整體設計課程體系。學校按照“基礎厚、內容精、選擇多”的要求,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通識基礎、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等四大模塊;構建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遴選校級骨干課程;課程內容“重視基礎、反映現代、趨向前沿、綜合交叉”。十五以來建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級優秀(精品)課程(群)13門。

  確保優秀教材進課堂。學校建立選用教材申報審批制度,大量選用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家重點規劃教材”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其中25.6%為優秀及獲獎教材,70.9%為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構建三級教材建設體系,近三年學校投入教材建設經費80余萬元,出版教材69部。十五以來有8部自編教材被評為國家和省級精品教材,入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1部;不斷將反映信息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最新成果充實課堂教學中。

  提升師資水平,確保教學效果。學校堅持人才強校,實施“碩博化工程”,專任教師中博士和碩士的比例達64.8%;通過派訪問學者、出國(境)交流、參加國際會議等途徑,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建立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為其配備導師,邀請名師進行示范教學并開展青年教師授課競賽,提高青年教師授課水平。近三學年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率均在90%以上。

  開展研究性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廣大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問題式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索啟發式、研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知識同化能力、遷移能力和再組合能力。

  實驗、實踐教學采用開放型實驗教學方法。學校實行實驗室提供選題或學生自帶課題的開放式實驗教學,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開放實驗項目和自主學習提供場所及實驗技術指導;開設《數學實驗》、《軟件設計》、《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等方面的課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此,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互動、理論與實踐互動,教學與科研互動。

  推進多媒體課件建設,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學校建設多媒體教室99個,滿足了多媒體課程教學需要。組織校、院多媒體教學交流、課件評比活動。全校必修課運用多媒體授課的學時近40%。近三年,學校12個課件獲各種獎勵,其中《數字信號處理》課件獲第五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組二等獎,社會科學系開發的《思想道德修養網絡課程》課件經教育部批準在全國推廣使用。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價值

  培養自主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創新的必備素質。為鞏固第一課堂成果,學校努力探索第二課堂功能,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校開設輔修專業,鼓勵學生跨學科修讀,培養復合型人才;規定學生必須選修10個學分的綜合素質課,舉辦各類講座,以“金陵名人堂”為代表的綜合講座,主要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企業家,如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著名文學家、文化部前部長王蒙等;以“教授大講堂”為代表的本校教師主講的系列講座;以“新展翼學長學堂”為代表的校級社團講座,請優秀的學子走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學習方法;以“Open talk”為代表的各院(系)科協舉辦的小型學術講座。培植了學生寬廣的科學視野。

  訓練自主學習方法。學校在本科培養方案中設置10個自主個性化學分,要求學生通過參加學科競賽、科研、發表論文、獲得證書、參加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形式獲得學分;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獨立科研的能力;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做為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來源,加強教師和學生的科研互動。2007屆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中23.5%來源于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

  創造自主學習條件。學校舉辦科技節、“創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主學習成果的平臺;通過在全國各地102家IT企業、電視臺等建立的校外實習基地,及與華為、中興通訊等著名企業合作建立的15個校內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貼近實際的自主學習環境;學校近三年投入實驗實習專項經費500余萬元,全天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預習、復習計劃內實驗及創新、競賽訓練等計劃外實驗,僅2006-2007學年達40余萬人時;為學生開放與國內通信、信息等領域的知名企業聯合建立的研究中心;學校購置了Blackboard網絡教學輔助平臺,創建本科網絡教學平臺,方便學生自主學習,現有在線課程97門;建成校園綜合信息平臺——“校園百事通”,提供師生互動等,都極大地優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

  實現教學效果與個性價值的統一。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大多數學生既完成了規定的學習任務,又實現了自我價值。如2005屆畢業生馬潔把機器人創新訓練競賽實踐與畢業論文課題相結合,《RoboCup仿真中的多智能體決策與優化學習》介紹了RoboCup仿真平臺,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多智能體實時決策框架,獲江蘇省高校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近三年,學校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名,共有1244名應屆畢業生考上研究生,其中有310多名學生考上國家985重點建設高校和中科院等著名科研院所。

  構筑平臺,引導實踐創新

  南京郵電大學在堅持因材施教,激勵自主學習的實踐中,構筑起三大平臺:厚基礎的理論課程平臺,多環節的實踐教學平臺,分層次的創新活動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塑造高素質創新人才。

  理論課程平臺優化知識結構。學校優化基礎課程體系,強化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通識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實施模塊化教學,體現厚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本科生培養計劃中明確在通識基礎課程中搭建選修課平臺,實現了學科專業交叉與融合。

  實踐教學平臺激發創新潛能。學校始終堅持實踐教學在大學生實踐創新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專門設立實踐教學副院長(副主任),不斷完善實踐創新評價與獎勵體系,通過對課程實驗環節、課內實踐環節、實習實訓環節、畢業設計(論文)等各環節教學內容的精心設置,形成了多環節的實踐教學平臺。

  創新活動平臺提升創新實力。學校以實踐教學為主線,將創新活動納入培養計劃,有制度保障、有資金投入、有場地保證、有優秀的師資指導,形成了分層次的創新活動平臺,近三年,每年都有近70%的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類科技創新活動。

  以各院(系)社團為核心的院(系)級創新活動平臺,在校園中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實踐創新輻射圈。如愛科(ECHO)工作室2005年以來,其成員已在IEEE國際會議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3篇,并在校內舉辦的30余場培訓。

  以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劃(STITP)和“創新杯”為主導的校級創新活動平臺,成為廣大學生科技活動的風向標。2003年至今,共有258個項目立項,其中42項在“創新杯”中獲獎。僅2007年學校就有14個STITP項目獲準立項,其中多項來自國家863等項目。

  以拓展專業知識為特點的省級創新活動平臺為優秀學生提供舞臺。近三年,有近1000名學生在省內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電腦網絡大賽、機器人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等賽事中獲獎。

  以三大競賽和“挑戰杯”為代表的國家級創新活動平臺是學生脫穎而出、展示實踐能力和創新才華的最高舞臺。學校歷年在全國乃至國際大學生數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和機器人大賽中屢獲佳績,近幾年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也獲獎頻頻。

  良性互動,創新成果溢彩神州

  通過長期的探索實踐,學校上下已形成勤于實踐、樂于創新的良好氛圍,創新人才教育碩果累累,創新成果與創新實踐形成良性循環,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和一致好評。

  1997年以來,我校學生在堪稱全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的獲獎紀錄穩居江蘇省屬高校第一,在國內高校中享有盛譽。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共獲國際級獎20項、國家級獎170余項、省部級獎560余項。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1997年奪得最高獎“索尼杯”,1997年以來累計獲得全國一等獎10項。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998年以來累計獲國際一等獎7項,全國一等獎27項。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03、2005、2007年連續三屆獲得全國一等獎。

  國內外機器人大賽:機器人美國公開賽二等獎1項,江蘇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一等獎4項,“廣州理想”杯中國足球機器人大賽冠軍, 2007年“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一等獎2項。

  2005年,在國際機器人大賽中獲獎的馬潔同學是江蘇省榮獲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的唯一本科生;2006年,校科協主席任然同學成為國際電信聯盟“青年學生領袖”;2007年,鄧宗元同學獲第四屆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并當選為“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他的作品《“弦外之音”——新型音頻信息隱形系統的研究及實現》獲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王雨軒、袁磊、高眾等同學的學術論文多次被國際會議論文集收錄,并被EI收錄。

  2005年10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視察南京市高校優秀畢業生創新成果展時,對我校創新人才培養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作者及來源:光明日報 2008年5月11日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文章

最熱文章

百家乐国际娱乐网| 大发888娱乐场游戏| 百家乐官网专打和局| 百家乐园会员注册| 黔江区| 任我赢百家乐自动投注系统 | 百家乐游戏单机牌| 百家乐官网模拟投注器| 大发888 娱乐免费游戏| 连环百家乐| 百家乐五湖四海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一起多少张牌| 银都娱乐| 免费百家乐倍投| 百家乐有作弊的吗| 百家乐官网博彩技巧视频| 老虎机技巧| 金博士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百家乐太阳城| 合乐8百家乐娱乐城| 24山风水四大局| 鸟巢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百家乐官网网站| 密云县| 大发888老虎机下载| 大世界百家乐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最新投注法| 德州扑克发牌顺序| 百家乐解密软件| 百家乐园游戏庄闲| 网络足球| 百家乐娱乐城博彩通博彩网| 百家乐赌博娱乐城大全| 百家乐假在哪里| 百家乐推锅| 最新娱乐城注册送彩金| 大发888官方zhuce| 机械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现金网平台排行榜| 24卦| 百家乐官网桌子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