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這是一所不愁學生找不到好婆家的高校。由于獨特的專業優勢,該校的就業率多年在江蘇的一百多所高校中名列前茅;但奇怪的是這所學校卻不遺余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這一切是因為什么?
創業教育的幾個“不是”
“創業教育不是創辦企業,不是速成老板,創業與就業之間不是割裂的。”提到創業,南郵大副校長朱永平教授連說了三個“不是”。“創業教育的內涵體現了首創的困難和過程的開拓性,更指向創業精神、創新性和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升,而這些對于從事各個領域和崗位的人都是重要的。”
基于這樣的理念,南郵大對創業教育每年投入30萬基金,每年劃出25萬元教育專項經費,對學生創業項目給予資助。學校還單獨辟出區域籌備科技園為創業實踐提供場所,目前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中心多達15個。
“伊可”工作室是其中的一支優秀創新團隊。該團隊成員朱翀成功研發出“基于GSM網絡的短消息驗證超市存包柜及其以太網遠程管理系統”,只要在現有的超市管理平臺上加上一個軟件,顧客發短信獲取密碼,顧客就可用它開、關存包柜了。如今,已經有幾家超市主動找上門來商量合作。工作室有三十多個這樣的學生,不少成果論文發在國外權威期刊上。
在賽場上“競”出創新力
什么人是創業教育的“主角”?是不是整一條創業街搞點小買賣,或者網上開個店賣賣小東西就是創業了?南郵大對此種“低層次創業”堅決說“不”。該校學工處處長荊晅說,作為一所專業優勢明顯的高校,理應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的創業創新人才,而不是在“小打小鬧”中徘徊。
如何讓創業遠離低層次?南郵大想到一個妙招:通過舉辦科技節,讓學生在競賽中迸發出創新力。在該校大學生科技節上,浦文君等同學設計的一套“基于手勢識別的人機交互系統”讓人頗為驚奇,“躺在床上用手指頭點一點,電視機就打開了,想換頻道再點幾下。”
該校團委書記張翼告訴記者,始于1996年的“大學生科技節”如今已成為南郵學子的一個隆重節日。僅2010年,南郵大學生就在“挑戰杯”、“機器人大賽”等各項創新比賽中獲得50多項國家級競賽獎。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人才更易于向創業人才轉化。該校王攀2007年12月獲中國電子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后,很快就于第二年的8月開設蘇州銳創通信有限責任公司,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國內該領域中獨立系統開發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后起之秀。
讓企業來“孵化”學生的金點子
長期以來,科技成果轉化都是高校面臨的難題。不少科研成果在論文發表、成果鑒定得獎之后便被束之高閣,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難以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南郵大校長楊震教授告訴記者,過去,學生的創新成果究竟怎么樣,只能是學校的專家說了算。現在學校通過探尋“市場化”、“企業化”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模式,實現學生、學校、社會三方共贏。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點滴的創造性在企業眼里都變成了“寶”。睿泰科技集團總裁艾順剛告訴記者,在今年的科技節上,該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田洪俊等三名同學設計的一套軟件深深地吸引了他。這個名為“閃電登錄”的工具可以快速登錄用戶個人郵箱,省略了輸用戶名和密碼的環節。
艾順剛說,作為曾經的南郵學子,他已決定睿泰科技將每年注資100萬元,在南郵設立睿E創新創業基金,幫助學生對接市場,走完“最后一公里”。
▲南郵大就業率名列江蘇前茅。
作者及來源: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陸金玉 光明日報 2010年12月22日 第06 版